“巴基斯坦農場規模不大,農民對中小型農機有很大需求,期待在培訓中學習這方面的知識。”穆罕默德·瓦卡爾·阿克拉姆是巴基斯坦的一名農場主,同時也是巴基斯坦費薩拉巴德農業大學農機動力學院的講師。
從3月29日開始,他參加了江蘇大學承辦的教育部、農業農村部農業機械化國際培訓項目,“聽了《中國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歷程和經驗啟示》等講座,我和我的學生都受益匪淺,感謝江蘇大學組織的這次培訓。”
3月底,江蘇大學承辦的教育部、農業農村部農業機械化國際培訓項目正式開班。截至今年,江蘇大學已經為“一帶一路”共建國家培訓了1400余名農業裝備人才,其中包括青年農機管理干部、農機從業人員、涉農專業師生等。
新冠肺炎疫情給農業與糧食系統帶來多重挑戰,農業機械化發展將成為更好減貧、建立生態農業系統應對全球性災難問題的關鍵措施。本期農業機械化國際培訓為期3至5個月,以講座、理論及實踐相結合的形式,培訓農業耕種、田間管理、節水灌溉、谷物收獲、食品加工與農產品質檢等農業生產全過程的裝備技術。參加培訓的100余名學員來自亞太地區的巴基斯坦及贊比亞、埃塞俄比亞、剛果、加納、尼日利亞、喀麥隆、埃及等非洲國家。
江蘇大學與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、聯合國亞太經濟社會委員會簽訂合作備忘錄,共同推進農機技術國際轉移、國際人才培養等項目。2018年以來,學校依托農業裝備國際(產能)合作聯盟、“一帶一路”國際人才培養產學聯盟、農業工程大學國際聯盟已連續開展4屆“豐收非洲”農機培訓。本次培訓是“豐收非洲”農機培訓的升級版,增加了教育部“中非友誼”中國政府獎學金農業裝備設計與改進技術人才來華進修項目、農業裝備使用與維修人才來華進修項目,農業農村部“中國—巴基斯坦現代農業區域創新院”現代農業培訓項目。
江蘇大學校長顏曉紅表示,農機國際培訓著重培訓學員掌握農業機械化技術的應用和創新,將江蘇大學農業裝備領域的優勢和影響傳播到“一帶一路”國家,不斷推動“一帶一路”高質量共建,為全球減貧事業貢獻力量。
此次培訓開幕式上還揭牌成立了“中國—巴基斯坦現代農業區域創新院”,創新院將充分發揮中巴優勢,建立中巴農業現代化國際技術轉移價值鏈,開展農業技術培訓、國際論壇研討,為農業裝備跨國企業搭建共享、共建、共榮的平臺。
文章來源:科學網2022年3月31日